
閱讀《認知自己,接納自己》,如同與一位通透的智者對話。它溫柔而堅定地打破了我們對“完美自我”的執念,引導我們以清醒的眼光審視內在,以柔軟的心態擁抱真實。這本書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安慰,而是從心理學視角出發,剖析自我認知的常見誤區,借真實案例詮釋接納的深刻力量。我在閱讀中逐漸領悟:人生最珍貴的修行,莫過于看清自己的模樣,并坦然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。
認知自己,是穿透表象的自我洞察。我們太容易在他人的評價中迷失,在社會的標準下焦慮,用“應該成為的樣子”覆蓋了“原本的樣子”。書中指出,真正的自我認知,是靜心聆聽內在的聲音,直面自己的優勢與局限、渴望與恐懼。例如,有人總想改變性格中的敏感,卻忽略了敏感本是感知世界的獨特天賦;有人不斷譴責自己的拖延,卻未曾察覺那背后可能隱藏著對完美的過度期待。認知自己,就是拆下這些固有標簽,探求行為背后的真實動因,分辨哪些是可以調整的習慣,哪些是值得珍視的本色。唯有看清真實,我們才能停止盲目內耗,找到真正適合的成長方向。
接納自己,是與不完美共生的溫柔勇氣。生活中,我們常不自覺地對抗自身的“缺憾”:為外貌焦慮,為過失懊悔,為無法改變的過去深深自責。然而書中告訴我們,接納不是妥協或放棄,而是清醒面對現實后的內心釋然。接納不完美,不是承認平庸,而是理解每個人都是不可復制的存在;接納曾經的錯誤,不是推卸責任,而是愿意放下負擔、繼續前行。璞玉難免微瑕,接納瑕疵并非忽視它,而是懂得欣賞整塊玉的溫潤質地。當我們停止苛責自己“不夠好”,才能走出無盡的內耗,找回內心的從容與力量。
認知與接納,構成一場相輔相成的內在循環。認知是接納的起點,使我們明了自己為何如此;接納是認知的深化,讓我們在理解之后依然愿意擁抱自己。書中那些真實轉變的案例讓我看見,當一個人真正地與自己和解,才能真正活出踏實、舒展的生命狀態。
(浙農實業 張軼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