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“躺平”與“內卷”交織、“上岸”與“財務自由”成為集體焦慮的當下,重讀豆豆的《遙遠的救世主》,猶如飲下一劑猛烈的醒腦良藥。它已不僅是一部小說,更像是一面映射人精神困境的鏡子,書中關于“文化屬性”與“救世主”的探討,在我們的生活中激蕩出深刻的回響。
書中的丁元英一針見血地指出:“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‘靠’字上。”這句話在今天聽來,依然振聾發聵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我們熱衷于追逐各種短平快的成功道路,期待找到一條可以被復制的捷徑。這本質上也是一種“靠”,企圖靠外在的模型解決自身問題,走出內心的迷失,卻忽略了最核心的獨立思考與因地制宜的能力。
丁元英為王廟村設計的“扶貧神話”,精髓不在于給出了具體的致富密碼,而在于他構建了一個倒逼每個參與者必須成為主人公的賽場。這里沒有救世主,只有市場規則、生存壓力和自我抉擇。這映射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:真正的成長,始于停止抱怨環境,開始主動為項目尋找解決方案、為團隊創造價值、為自身技能負全責的那一刻。
書中,“等靠要”的思維也深深侵蝕著人們的生活觀。?一些人渴望跨越自身能力的邊界,通過關系、運氣或短期投機來獲取不匹配的資源與地位。這種心態催生了浮躁與投機,讓人無法沉下心來經營真正有價值的事物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,是芮小丹等角色所展現的獨立人格——不依附、不幻想,對自己的選擇負全責。
在當下,我們需要不斷審視自己的價值觀、消費觀和情感模式:究竟是活在他人和社會標準的期待里,還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認知之上?《遙遠的救世主》最終告訴我們,那尊被萬千人仰望的“救世主”,從來不在遙遠的廟堂或某個全能的他人身上,而是沉睡于每個個體的覺醒之中。當我們破除了“等靠要”的心智枷鎖,開始實事求是地面對問題,并愿意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起百分之百的責任時,那看似遙遠的救世主,便已悄然降臨。
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,最大的穩定,就是我們自身應對變化的能力。成為自己的光,便是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文化屬性。
(浙農實業 李思嘉)